下一頁
鋁合金問題
1
鑄錠表面不平整, 有較多蜂窩狀孔洞、龜裂
2
熔湯濃濃的流動性差, 難壓鑄, 若再加溫, 易過火
3
熔湯沈底物多, 呈厚漿糊狀, 若究其分光, Fe、Mn成份常超過2%以上
4
易粘模, 脫模不暢
5
鋁錠斷面有夾渣, 熔湯產生連續性金黃色浮渣、黑色懸浮粒浮渣
6
熔湯經嚴格除氣步驟後, 仍無法把氣體除掉
7
重力鑄造時, 活塞成品靠近冒口處有大量孔隙發生
8
壓鑄後成品澆冒口剝離後,冒口處 "吃" 過成品處, 導致不良率增高
9
開模時灌嘴處開裂
10
鑄件在後處理拋光、精加工、鑽孔時脆裂, 鑄件易斷
11
鑄件合流處不能完全融合而殘留明顯界痕
12
壓鑄時產品無法成形
13
鑄件表面有不規則黑色條紋,有水波紋
14
鑄件表面發暗發黑, 有氧化現象, 有時長白毛
15
鑄件表面有 " 缺肉 " 或 " 粗糙面 " , 鑄件表面發生凹陷之產生原因,學術名詞 " 凹陷 " , 又叫 " 縮凹 " 、" 憋氣 ", 產生的原因如下
16
鑄件表面發生氣泡,鑄件表皮下聚集氣體鼓脹形成的泡, 原因如下
17
鑄件表面或斷面有小針孔
18
鑄件斷面有大量孔隙, 有時有大空洞,學術名詞稱為 " 縮孔" ,產生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9
鑄件毛坯有砂眼
20
鑄件有收縮現象
21
鑄件成品變形或尺寸精度不良
22
鑄件有硬點, 有時是黑色顆粒, 有時是發亮晶體, 精加工時打刀
23
鑄件噴砂處理時表面會翹皮
24
鑄件陽極處理後, 染色色澤不均勻
25
活塞成品鑄造後, 膨脹係數過大, 導致汽缸壁磨損
 
1
鑄錠表面不平整, 有較多蜂窩狀孔洞、龜裂

A. 當合金含矽量達到12%左右時,合金結晶溫度間隔變得狹窄, 凝固時鑄錠頂部會?生縮孔、 縮松現象, 這是合金本身性質所造成 ,為共晶矽鋁明的特性.ADC-12 合金尤其會產生這種現象. 矽含量在10.5%以下時, 龜裂現象不會發生。
B. 輸送帶的抖動(震動),加速了合金液的凝固, 導致縮孔、縮松深度的增加,產生蜂窩狀的孔洞, 這是外界因素而引起的, 對內在質量並無影響。
C. 與生、熟原料配比比例有密切關係。

TOP
 
2
熔湯濃濃的流動性差, 難壓鑄, 若再加溫, 易過火

任何金屬熔化成液體後, 都會產生鍋底物(沈澱物), 高品位與低品位的金屬, 只是鍋底物多少之別而已.這與原材料的純度有密切關系.配成合金後,鋁矽合金中要加入10%左右的矽.原料金屬矽就帶入鈣(Ca)、鐵(Fe)等雜質,並增加了氧化鈣、氧化亞鐵等雜質.鍋底物主要為金屬化合物及非金屬化合物附雜質,升高溫度不起作用, 經分光化驗發現, 成份完全走了樣,不能再用於澆鑄件.由此, 操作時必須注意:

A. 鋁合金錠熔煉出湯時, 沈底料一定要隔離分開, 不能混入湯料中鑄錠;
B. 用戶在壓鑄生產過程中, 每一坩鍋鋁湯需在澆到一定剩餘量時清理鍋底沈澱物及清理坩鍋, 不允許在澆注過程中不斷加入澆冒口、廢鑄件、飛邊鋁屑,使鍋底沈澱物逐漸越積越多,最後形成一鍋鋁湯粘乎乎呈漿糊,不但失去流動性,而且清鍋也很困難.很多國內用戶經常發生這種情況。

TOP
3
熔湯沈底物多, 呈厚漿糊狀, 若究其分光, Fe、Mn成份常超過2%以上

參閱上題答案:
熔湯內沈澱料太多, 沈澱料(鍋底物)經分光, 合金成份已混亂, 錳(Mn)與鐵(Fe)業已形成(Fe.Mn)AL6 化合物. 鍋底物已反復沈積, 要求用戶及時改正熔煉方法,按題2正確工藝操作辦理。

TOP
4
易粘模, 脫模不暢

A.選用的脫模劑品質不好, 如水劑石墨脫模劑, 導致鑄件不能順利從型腔滑出
B.合金中雜質含量超標
C.模具脫模斜度太小, 使脫模不暢;
D.舊模具龜裂處太多, 造成粘模
E.合金中鐵含量過低, 低於壓鑄工藝要求的標準範圍, 也會造成粘模

TOP
5
鋁錠斷面有夾渣, 熔湯產生連續性金黃色浮渣、黑色懸浮粒浮渣

鋁合金熔煉過程中, 常用除渣劑、變質劑、除鎂劑等熔劑, 這些添加劑的原材料主要由氟化物、 硝酸鹽、氯化物等組成, 這些鹵堿屬元素化合物在揮發時會引起金黃色浮渣; 黑色懸浮粒浮渣的產生, 主要是因為矽的熔點高達攝氏 1,4120C,在鋁合金熔煉過程中, 若未按操作規程,將矽徹底熔成固溶體,初生態矽存在于鋁湯中則浮於液面呈黑色懸浮狀.所以除渣工序一定不能馬虎, 必須按工藝規程操作, 並切實選用碳酸鹽、硫酸鹽、硝酸鹽等配成的熔劑, 使化學反應生成物形成容易與鋁液分離的幹性渣。

TOP
6
熔湯經嚴格除氣步驟後, 仍無法把氣體除掉

鋁合金除氣工藝已趨完善,有惰性氣體除氣法和固體熔劑除氣法.氣體除氣有氯氣、氬氣、氮氣, 還有三氣除氣法;固體熔劑除氣劑有六氯乙烷C2C16、四氯化碳、硝酸鈉無毒除氣劑等等. 只要操作合理, 都可以把鋁液中的氣體(H2)除掉.除氣熔劑的首要條件是本身不能含氣,這裏的氣是指來自水分(H2O)中的氫氣(H2), 所以除氣劑本身對含氣量的要求極為嚴格,生?時要作脫水處理. 有時雖經除氣操作, 仍無法把氣體除掉, 這往往是除氣劑質量太差造成. 如除氣劑中含水量過高、 除氣劑放置時間太長、泛潮變質不新鮮等等.要實地觀察對方廠家具體的使用、操作過程而協同解決之。

TOP
7
重力鑄造時, 活塞成品靠近冒口處有大量孔隙發生

此乃鑄造工藝、模具設計不當造成:活塞鑄造工藝 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設計(JINGREN 法), 即鵝頸式澆口系統. 根據活塞直徑大小、壁厚, 按一側或兩側,設單個或兩個冒口(側冒口). 有的生產廠為節約鋁液,只設計小澆口及小冒口, 從而形成冒口過小, 補縮不良, 產生孔隙。

TOP
8
壓鑄後成品澆冒口剝離後,冒口處 "吃" 過成品處, 導致不良率增高

A. 主要和壓鑄模具設計不合理有關, 澆口尺寸太厚會造成"帶肉" 現象
B. 澆口位置設置在鑄件薄壁處也會造成清理時 " 帶肉" 現象
C. 料餅(*)太薄, 斷口處有縮孔、夾雜物.
< 壓鑄件的澆注系統分內澆口、溢流槽、料餅(塊),是不設置 " 冒口 " 的,所以稱 " 冒口 "有誤, 應該稱為料塊(料餅) >

TOP
9
開模時灌嘴處開裂

A. 模具設計、製作不合理, 開模時其中頂杆長短不協調(不同步)
B. 頂出位置設計不合理
C. 原材料脆性較大、韌性不夠.取樣分析, 即知端倪, 要看具體鑄件實物, 以明確是屬哪種原因造成

TOP
10
鑄件在後處理拋光、精加工、鑽孔時脆裂, 鑄件易斷

A. 鋁矽合金含矽量偏高, 料脆, 容易斷裂
B. 鋁合金液保溫及擱置時間過長或合金液過熱也會造成脆、裂

TOP
11
鑄件合流處不能完全融合而殘留明顯界痕

A. 合金液溫度低或模具溫度偏低, 合金液流動性差, 都會造成這種缺陷,主要是兩股液流熔接不上
B. 填充速度低
C. 模具設計不合理, 溢流槽分佈位置不當
D. 比壓偏低;每個鑄件結構大小不同, 要根據實物設計正確的鑄造工藝

TOP
12
壓鑄時產品無法成形

整套壓鑄工藝技術未掌握,建議對方壓鑄廠加強技術力量。

TOP
13
鑄件表面有不規則黑色條紋,有水波紋

A. 塗料用量太多(採用水劑石墨塗料)
B. 模具溫度太低 (低於180C 就要產生流痕)
C. 填充速度太高產生水波紋

TOP
14
鑄件表面發暗發黑, 有氧化現象, 有時長白毛

A. 鑄件保存不當, 露天堆放, 淋雨暴曬;或堆放鑄件處靠近電鍍、熱處理車間等
B. 作業環境太差, 空氣中有濕氣, 酸、堿氣過重, 均會導致鋁鑄件表面氧化
C. 脫模劑已變質

TOP
15
15 . 鑄件表面有 " 缺肉 " 或 " 粗糙面 " , 鑄件表面發生凹陷之?生原因學術名詞 " 凹陷 " , 又叫 " 縮凹 " 、" 憋氣 ", 產生原因

A. 溢流槽太小、太少或某厚實處沒有設溢流槽
B. 模具溫度太高
C. 比壓太低

TOP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