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頁
铝合金问题
1
铸锭表面不平整, 有较多蜂窝状孔洞、龟裂
2
熔汤浓浓的流动性差, 难压铸, 若再加温, 易过火
3
熔汤沉底物多, 呈厚浆糊状, 若究其分光, Fe、Mn成份常超过2%以上
4
易粘模, 脱模不畅
5
铝锭断面有夹渣, 熔汤产生连续性金黄色浮渣、黑色悬浮粒浮渣
6
熔汤经严格除气步骤后, 仍无法把气体除掉
7
重力铸造时, 活塞成品靠近冒口处有大量孔隙发生
8
压铸后成品浇冒口剥离后,冒口处 "吃" 过成品处, 导致不良率增高
9
开模时灌嘴处开裂
10
铸件在后处理拋光、精加工、钻孔时脆裂, 铸件易断
11
铸件合流处不能完全融合而残留明显界痕
12
压铸时产品无法成形
13
铸件表面有不规则黑色条纹,有水波纹
14
铸件表面发暗发黑, 有氧化现象, 有时长白毛
15
铸件表面有 " 缺肉 " 或 " 粗糙面 " , 铸件表面发生凹陷之产生原因,学术名词 " 凹陷 " , 又叫 " 缩凹 " 、" 憋气 ", 产生的原因如下
16
铸件表面发生气泡,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鼓胀形成的泡, 原因如下
17
铸件表面或断面有小针孔
18
铸件断面有大量孔隙, 有时有大空洞,学术名词称为 " 缩孔" , 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9
铸件毛坯有砂眼
20
铸件有收缩现象
21
铸件成品变形或尺寸精度不良
22
铸件有硬点, 有时是黑色颗粒, 有时是发亮晶体, 精加工时打刀
23
铸件喷砂处理时表面会翘皮
24
铸件阳极处理后, 染色色泽不均匀
25
活塞成品铸造后, 膨胀系数过大, 导致汽缸壁磨损
 
1
铸锭表面不平整, 有较多蜂窝状孔洞、龟裂

A. 当合金含硅量达到12%左右时,合金结晶温度间隔变得狭窄, 凝固时铸锭顶部会产生缩孔、 缩松现象, 这是合金本身性质所造成,为共晶硅铝明的特性.ADC-12 合金尤其会产生这种现象. 硅含量在10.5%以下时, 龟裂现象不会发生。

B. 输送带的抖动(震动),加速了合金液的凝固, 导致缩孔、缩松深度的增加,产生蜂窝状的孔洞, 这是外界因素而引起的, 对内在质量并无影响。

C. 与生、熟原料配比比例有密切关系。

TOP
 
2
熔汤浓浓的流动性差, 难压铸, 若再加温, 易过火

任何金属熔化成液体后, 都会产生锅底物(沉淀物), 高品位与低品位的金属, 只是锅底物多少之别而已.这与原材料的纯度有密切关系.配成合金后,铝硅合金中要加入10%左右的硅. 原料金属硅就带入钙(Ca)、铁(Fe)等杂质,并增加了氧化钙、氧化亚铁等杂质.锅底物主要为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化合物附杂质,升高温度不起作用, 经分光化验发现, 成份完全走了样,不能再用于浇铸件.由此, 操作时必须注意:

A. 铝合金锭熔炼出汤时, 沉底料一定要隔离分开, 不能混入汤料中铸锭;
B. 用户在压铸生产过程中, 每一坩锅铝汤需在浇到一定剩余量时清理锅底沉淀物及清理坩锅, 不允许在浇注过程中不断加入浇冒口、废铸件、飞边铝屑,使锅底沉淀物逐渐越积越多,最后形成一锅铝汤粘乎乎呈浆糊状,不但失去流动性,而且清锅也很困难.很多国内用户经常发生这种情况。

TOP
3
熔汤沉底物多, 呈厚浆糊状, 若究其分光, Fe、Mn成份常超过2%以上

参阅上题答案:
熔汤内沉淀料太多, 沉淀料(锅底物)经分光, 合金成份已混乱, 锰(Mn)与铁(Fe)业已形成(Fe.Mn)AL6 化合物.锅底物已反复沉积, 要求用户及时改正熔炼方法,按题2正确工艺操作办理。

TOP
4
易粘模, 脱模不畅

A.选用的脱模剂品质不好, 如水剂石墨脱模剂, 导致铸件不能顺利从型腔滑出
B.合金中杂质含量超标
C.模具脱模斜度太小, 使脱模不畅
D.旧模具龟裂处太多, 造成粘模
E.合金中铁含量过低, 低于压铸工艺要求的标准范围, 也会造成粘模

TOP
5
铝锭断面有夹渣, 熔汤产生连续性金黄色浮渣、黑色悬浮粒浮渣

铝合金熔炼过程中, 常用除渣剂、变质剂、除镁剂等熔剂, 这些添加剂的原材料主要由氟化物、 硝酸盐、氯化物等组成, 这些卤碱属元素化合物在挥发时会引起金黄色浮渣; 黑色悬浮粒浮渣的产生, 主要是因为硅的熔点高达摄氏 1,4120C,在铝合金熔炼过程中, 若未按操作规程,将硅彻底熔成固溶体,初生态硅存在于铝汤中则浮于液面呈黑色悬浮状.所以除渣工序一定不能马虎, 必须按工艺规程操作, 并切实选用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等配成的熔剂, 使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容易与铝液分离的干性渣。

TOP
6
熔汤经严格除气步骤后, 仍无法把气体除掉

铝合金除气工艺已趋完善,有惰性气体除气法和固体熔剂除气法.气体除气有氯气、氩气、氮气, 还有三气除气法;固体熔剂除气剂有六氯乙烷C2C16、四氯化碳、硝酸钠无毒除气剂等等. 只要操作合理, 都可以把铝液中的气体(H2)除掉.除气熔剂的首要条件是本身不能含气,这里的气是指来自水分(H2O)中的氢气(H2), 所以除气剂本身对含气量的要求极为严格,生产时要作脱水处理. 有时虽经除气操作, 仍无法把气体除掉, 这往往是除气剂质量太差造成. 如除气剂中含水量过高、 除气剂放置时间太长、泛潮变质不新鲜等等.要实地观察对方厂家具体的使用、操作过程而协同解决之。

TOP
7
重力铸造时, 活塞成品靠近冒口处有大量孔隙发生

此乃铸造工艺、模具设计不当造成:活塞铸造工艺 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JINGREN 法), 即鹅颈式浇口系统. 根据活塞直径大小、壁厚, 按一侧或两侧,设单个或两个冒口(侧冒口). 有的生产厂为节约铝液,只设计小浇口及小冒口, 从而形成冒口过小, 补缩不良, 产生孔隙。

TOP
8
压铸后成品浇冒口剥离后,冒口处 "吃" 过成品处, 导致不良率增高

A.主要和压铸模具设计不合理有关, 浇口尺寸太厚会造成"带肉" 现象
B. 浇口位置设置在铸件薄壁处也会造成清理时 " 带肉" 现象
C. 料饼(*)太薄, 断口处有缩孔、夹杂物
< 压铸件的浇注系统分内浇口、溢流槽、料饼(块),是不设置 " 冒口 " 的,所以称 " 冒口 "有误, 应该称为料块(料饼) >

TOP
9
开模时灌嘴处开裂

A. 模具设计、制作不合理, 开模时其中顶杆长短不协调(不同步)
B.顶出位置设计不合理
C. 原材料脆性较大、韧性不够.取样分析, 即知端倪, 要看具体铸件实物, 以明确是属哪种原因造成

TOP
10
铸件在后处理拋光、精加工、钻孔时脆裂, 铸件易断

A. 铝硅合金含硅量偏高, 料脆, 容易断裂
B. 铝合金液保温及搁置时间过长或合金液过热也会造成脆、裂

TOP
11
铸件合流处不能完全融合而残留明显界痕

A. 合金液温度低或模具温度偏低, 合金液流动性差, 都会造成这种缺陷,主要是两股液流熔接不上
B.填充速度低
C. 模具设计不合理, 溢流槽分布位置不当
D.比压偏低;每个铸件结构大小不同, 要根据实物设计正确的铸造工艺

TOP
12
压铸时产品无法成形

整套压铸工艺技术未掌握,建议对方压铸厂加强技术力量。

TOP
13
铸件表面有不规则黑色条纹,有水波纹

A. 涂料用量太多(采用水剂石墨涂料)
B. 模具温度太低 (低于180C 就要产生流痕)
C. 填充速度太高产生水波纹

TOP
14
铸件表面发暗发黑, 有氧化现象, 有时长白毛

A.铸件保存不当, 露天堆放, 淋雨暴晒;或堆放铸件处靠近电镀、热处理车间等
B.作业环境太差, 空气中有湿气, 酸、碱气过重, 均会导致铝铸件表面氧化
C. 脱模剂已变质

TOP
15
15 . 铸件表面有 " 缺肉 " 或 " 粗糙面 " , 铸件表面发生凹陷之产生原因学术名词 " 凹陷 " , 又叫 " 缩凹 " 、" 憋气 ", 产生原因

A.溢流槽太小、太少或某厚实处没有设溢流槽
B.模具温度太高
C. 比压太低

TOP
下一頁